2009年12月8日
歌劇普及功臣 (星島日報)
上月於本港公演的大型歌劇《魔笛》(《Magic Flute》)是香港歌劇院(Opera Hong Kong)的一件大事,門票迅速售罄,便知其實香港有很多「識貨之人」。香港歌劇院於2003年成立到現在,堅持每年公演兩齣大型劇目,更從不同途徑給予公眾人士有機會感受歌劇的吸引力,甚至提供外展活動、成立歌劇兒童合唱團、招收歌劇小演員等,全面推動本港的歌劇發展,香港歌劇院主席呂慧瑜,絕對應記一功。
並不是寫花讚花香,要不是香港歌劇院的堅持,一齣齣歐洲名歌劇如《茶花女》、《卡洛王子》、《杜蘭朵》、《阿伊達》等,絕對難以如此盛大的姿態在港公演。假若上月你有親身到尖沙嘴文化中心看過《魔笛》,便驚覺香
港原來有如此能力及號召力,造出一幕幕媲美百老匯的壯大布景,及引來大群海外及本地觀眾欣賞,把舞台下塞得人山人海。「《魔笛》是一齣很經典的歌劇,這次亦找來了北京國家大劇院及挪威歌劇院合作,希望為香港人帶來更高的質素。」香港歌劇院主席呂慧瑜說,帶來外地的演員及讓外國設計師設計布景及服飾,是希望這股國際力量能引起本地觀眾的興趣,同時也讓本土演員有更多機會跟外國的名家學習,吸取經驗。
呂慧瑜認為,一個國際城市不能缺少歌劇,「歐洲有(自己國家的歌劇院)、紐約有、日本有、韓國有,中國也有,有人問為何香港沒有?」因此2003年,她與莫華倫及一群志同道合的歌劇愛好者一同成立屬於香港的歌劇院,開始為本土貢獻,但卻堅持不直接引入外地的歌劇,因為他們堅持一定要有機會讓香港演員參與。然而製作一齣如《魔笛》般的大型歌劇,動輒便要六百至八百萬元,加上特區政府並未納入香港歌劇院為長期資助團體,更沒有固定場地供歌劇表演,呂慧瑜坦言,香港的歌劇發展,有賴大家支持。「多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各大機構贊助,但因為沒有特定場地,早在一年前我們便要跟尖沙嘴文化中心預約場地。」
為達至全面推廣歌劇藝術,香港歌劇院亦從「小」入手,去年更成立香港歌劇院兒童合唱團(另有成人合唱團,成立於2004年),招收小朋友唱歌劇,報名人士要經過面試及試音,絕不馬虎,他們過去亦曾參與多項演出,包括2008年5至8月的四川地震籌款音樂會、8月跟《卡洛王子》的藝術家見面時的表演等。「一直以來我們的歌劇票房也很好,足見香港有不少人喜歡欣賞歌劇,有些小孩子從沒有看過歌劇,我們便邀請學生來免費欣賞Dress Rehearsal(歌劇傳統,公演前一天的免費預演),他們看得很投入,我很高興學生們也受到歌劇的感染。」外展活動還包括到訪學校提供講座,以及作小型歌劇演出等,「今年4月,我們跟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於尖沙嘴文化中心舉行了四場免費的《魔笛》音樂會,讓中、小學生及市民觀賞,入場人數超過六千人,場場爆滿。」
此外,香港歌劇院還舉辦夏令營,為期三星期,共九名導師授課,剛過去一次,就是訓練兒童演員表演《魔笛》,8月時他們便在西灣河文娛中心演出兩場,全場爆滿。做這麼多的推廣,除了想讓更多人接觸到歌劇藝術,同時亦希望發掘更多本地人才,所以有興趣者,就來試音吧,不少孩子因久經訓練,現站到台上也絕不怯場。「如果我小時候也有這個機會,那麼我上台讀Speech也不會害怕了。」呂慧瑜笑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自己「只是一隻棋子」,協助香港歌劇院一步步發展的呂慧瑜,從小對音樂有興趣,也曾參加過合唱團。「讀書的時候,友儕間總會說:『畢業時一定要去看一次歌劇』,我看過一次就很喜歡,那種聲音很自然,而是運用全身的力量去發出聲音,很震撼人的情緒,是Beautiful Singing。」她閒時也會跟友人唱Opera過過癮。「我有跟老師學唱Opera,學了約十年,差不多三個月會租借City Hall唱一次。」就連呂慧瑜的丈夫也受到感染,四十多歲去學音樂,兒子也會聽,「但不一定懂得。」呂慧瑜笑說,朋友最初問她為何喜歡歌劇,她說:「因為感動。」
身為主席,呂慧瑜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香港會有自家的發展和表演團體,甚至創作新的劇目,進駐西九。「我們由零開始,到現在其實已做到超乎能力可達的水平。」呂慧瑜亦不止一次強調,自己不是鬧玩,更不是沒事找事做,她是真心希望協助本土歌劇的發展。「當了三年主席,或許有人認為玩夠啦,但不是的,我希望這個BB(香港歌劇院)可成長,自己站起來。」明年上海世博,香港歌劇院將會帶同幾位本地演員參與,5月還要參與「法國五月節」; 9月有音樂會、11月有六場表演,期間還有大大小小的Concert,是真的不遺餘力。問主席可會上台表演?呂慧瑜笑說:「我沒他們唱得那麼好,不做主席的話,或許會唱得更輕鬆。」
2009-12-08
標籤:
樂人的趣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